種子處理技術以其投入成本低,經濟效益高,環(huán)保壓力小等優(yōu)點已成為當今農業(yè)綠色發(fā)展的重要抓手,是一種十分盛行的作物保護手段。隨著環(huán)保意識的不斷增強,研究新型種子處理劑已成為熱點。本文總結了國內外種子處理劑的登記應用現(xiàn)狀,并從活性組分、配方技術和對根系健康的影響等方面對種子處理劑的現(xiàn)狀及常見問題技術進行了闡述,重點對開發(fā)過程中常見的研究難點和種子處理劑的未來發(fā)展方向進行了歸納分析。
1 種子處理劑發(fā)展概況
種子處理劑是一類用于種子處理的
農藥制劑,是繼
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之后的第四大類農藥劑型產品。種子處理劑在作物萌發(fā)和生長初期用藥,消滅土傳和種傳病蟲害,大大減輕了中后期的防治壓力。有些病害和蟲害只有通過種子處理才能有效防治,后期大田用藥防治效果很差,例如玉米粗縮病采用克百威處理玉米種子能夠有效防治;玉米絲黑穗病可通過采用戊唑醇進行種子處理實現(xiàn)有效防治。據統(tǒng)計,中國農作物種子處理的面積達10億畝,按全國種植面積22億畝次計算,種子處理技術應用面積約45%;按全國病蟲害防治面積80億畝次計算,種子處理技術應用占12.5%。種子處理劑具有高效、經濟、環(huán)保、持效期長、多功能、便于機械化作業(yè)等諸多優(yōu)點,是降低農藥使用量,提高農藥利用率的重要方式。
1.1 種子處理劑市場概況
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種子處理劑的登記、生產和應用。進入本世紀之后,種子處理劑得到了快速發(fā)展。2004年,中國種子處理劑市場僅有2.2億元,2008年增長為8億元,這期間增長主要來自于國內種衣劑企業(yè),國產種衣劑占比最高達到81%。2012年,中國種子處理劑市場從快速增長至16億元,這期間貢獻更多來自于跨國公司,國產種衣劑占比降至53%。2013—2017年,這5年期間中國種子處理劑的市場增長比較平穩(wěn),市場總額達到29億元,其中國內企業(yè)占比穩(wěn)定在2/3左右。種衣劑市場總額占農藥制劑產品市場總額的比例大約為6.5%左右,呈現(xiàn)穩(wěn)定增長趨勢。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和環(huán)保意識的提高,農業(yè)綠色化發(fā)展使國內種子處理劑市場前景光明(圖1)。
1.2 種子處理劑的應用概況
土壤處理易受土壤濕度、土壤質地、有機質含量、pH、風沙等因素的影響,藥效不穩(wěn)定,大部分藥劑會被土壤中的膠體固定,另一部分易揮發(fā)和光解,藥劑損失嚴重,為了降低揮發(fā)和光解需進行混土作業(yè),成本較高。而種子處理在藥效、經濟、健康上均優(yōu)于土壤處理,成為當今農藥使用的重要趨勢,由于具有特有的優(yōu)勢深受人們關注,并得到廣泛發(fā)展。
從近十年來,中國種子處理應用情況(表1)可以看出:①
2008—2018年近十余年,中國種子處理面積呈現(xiàn)不斷增長的趨勢,土壤處理面積增長緩慢;②
種子處理面積遠大于土壤處理面積。種子處理具有環(huán)境污染小,防治效果好,農藥利用率高等特點,在農業(yè)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并穩(wěn)定增長。
表1 2008-2018年中國種子處理和土壤處理面積
1.3 種子處理劑的登記政策
2017年11月1日發(fā)布的國標《GB/T19378—2017
農藥劑型名稱及代碼》,從2018年5月1日正式實施,替代GB/T19378—2003標準。該標準中對于種子處理劑修改的部分包括種子處理固體制劑部分,刪除了種子處理可溶性粉劑;種子處理液體制劑中將懸浮種衣劑、種子處理懸浮劑和種子處理微囊懸浮劑合并為種子處理懸浮劑,英文命名為(Suspension
concentrate for seed treatment),縮寫為FS。
1.4 種子處理劑的登記情況
1985年,首個種子處理劑(35%甲霜靈拌種劑)在中國取得登記。1985—2000年,僅有5個種子處理劑產品獲得登記。2000—2007年,三唑類、新煙堿類殺蟲劑出現(xiàn),種子處理劑平穩(wěn)發(fā)展。2007—2010年,雙酰胺類、吡唑類農藥新品種用于種子處理。2010以來,種子處理劑開始迅速發(fā)展,近十年的登記數量總體呈持續(xù)增長趨勢。種子處理劑在這3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其登記數量總起上呈現(xiàn)持續(xù)增加的趨勢,2018年,中國登記的種子處理劑共107個(其中單劑55個,混劑52個)。截止2018年底,中國登記的種子處理劑產品數量共829個,登記廠家278家,其中懸浮種衣劑650個,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57個,種子處理懸浮劑53個,種子處理干粉劑21個,其他48個。對種子處理劑登記情況按照登記劑型種類、登記作物、有效成分種類、登記配方種類進行匯總(表2)。截至2018年,中國共有微生物農藥登記2種,分別是作用于大豆胞囊線蟲的蘇云金桿菌和作用于黃瓜枯萎病的枯草芽孢桿菌。
1.5 種子處理劑產品情況
跨國公司種子處理技術起步較早,目前已經擁有大量成熟且效果較好的產品。主流國外公司產品如下,先正達主要圍繞苯醚甲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酯、噻蟲嗪、甲霜靈等有效成分生產的適樂時?、敵委丹?、亮盾?、滿適金?、銳勝?、酷拉斯?等品牌。拜爾主要圍繞戊唑醇、吡蟲啉等有效成分生產高巧?、立克秀?、奧拜瑞?等品牌。愛麗思達(原科聚亞)主要圍繞種菌唑、萎銹靈、氯氰菊酯等有效成分生產帥苗?、衛(wèi)福?、勁苗?、頂苗新?等品牌。國內產品情況,以福美雙混劑(克百威、多菌靈、戊唑醇、萎銹靈等)為主,共占(中國企業(yè)供應產品價值)80%以上份額。此外,噻蟲嗪、吡蟲啉、咯菌腈等以單劑或混劑使用也占有一定的市場比例。目前,國內種子處理劑產品仍以中低端和跟隨國外過期產品為主,近年技術進步明顯,成膜劑、功能助劑的研發(fā)、加工工藝及設備有所進步較大。但總體而言,與跨國公司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產品單劑或二元復配為主,功能較為單一,配方及工藝研究精細程度不夠,生產設備及生產管理仍需要改進提升,市場技術支持服務能力需要加強。
2 種子處理劑配方研究
2.1 活性組分
種子處理用
殺菌劑的活性成分不斷向高效低毒演變。20世紀30年代,其活性成分主要是有機汞類(醋酸苯汞)。20世紀20~50年代,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類(福美雙)、芳烴類(五氯硝基苯)和酞酰亞胺類(克菌丹)等應用于種子處理。20世紀60年代,酰胺類(甲基硫菌靈、萎銹靈)和苯丙咪唑類(多菌靈)等殺菌劑開始用于種子處理。20世紀70~90年代,三唑類(三唑醇、戊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苯酰胺類(甲霜靈)和苯基吡咯類(咯菌腈)等逐漸成為主要種子處理劑產品。21世紀,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和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類(氟唑環(huán)菌胺)等新成分開始應用于種子處理。
應用于種子處理的殺蟲劑從1948—1990年,以具有較高毒性的有機氯類(林丹)、有機磷類(二嗪磷、乙拌磷、毒死蜱、乙酰甲胺磷、甲基嘧啶磷)、氨基甲酸酯類(滅多威、克百威)等為主要有效成分。1990—1999年,以高效中低毒的新煙堿類(吡蟲啉)、擬除蟲菊酯類(氯氰菊酯、氯菊酯)和苯基吡咯類(氟蟲腈)等為主。2000年以后,發(fā)展為高效低毒的新煙堿類(噻蟲嗪、噻蟲胺)和雙酰胺類(氯蟲苯甲酰胺、溴氰蟲酰胺)等。
我們對2007—2018年種子處理劑中新用有效成分情況進行匯總(表3),可以看出,酰胺類殺蟲劑成為種子處理新主力,新型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SDHI)類殺菌劑數量較多,全新作用機制有效成分應用前景廣闊。
表3 2017-2018年種子處理劑中新用有效成分情況
2.2 配方技術
種子處理在配方研究過程中要考慮以下幾點:(1)原藥性質:外觀、熔點、閃點、密度、分解溫度、蒸汽壓、分配系數、溶解度、穩(wěn)定性等。(2)助劑性質:類型(與原藥的匹配度,發(fā)揮的作用機理)、分子量、pH、毒性、穩(wěn)定性、適應性等。(3)方案評估: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生物活性數據、市場導向、商業(yè)價值、政策影響等。
種子處理劑的有效成分有殺菌劑、殺蟲劑、殺線蟲劑。助劑體系包括成膜劑、潤濕分散劑、功能性助劑、警色劑、增效劑等,不同的種子及不同的防治對象所用種子處理劑的組成不一樣。其它助劑有pH調節(jié)劑、抗凍劑、消泡劑、防腐劑等,這些輔助助劑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制劑的物理穩(wěn)定性。
種子處理懸浮劑工藝流程與懸浮劑的工藝類似:原藥、助劑和水預混合分散,經過高剪切分散、砂磨后,加入成膜劑,消泡劑等使體系更均勻,得到的產品進行貯存,檢測一系列穩(wěn)定性指標。種子處理懸浮劑配方中存在的穩(wěn)定性問題包括:(1)粒子相互作用引起絮凝和聚結。懸浮體系中,存在粒子布朗運動,懸浮劑更容易形成鏈狀或鏈團的網絡聚集狀態(tài)從而更容易發(fā)生絮凝或聚結。(2)晶體長大。懸浮劑體系屬于熱力學上不穩(wěn)定體系,隨著時間的推移,粒子的大小和分布會慢慢朝著較大粒子的方向移動,出現(xiàn)粒子結晶變大的現(xiàn)象,稱為奧氏熟化。(3)重力作用引起的分層和沉淀。
從粒徑上解決沉降和聚集問題時,兩者不能很好的兼顧,因為粒徑越小沉降速度越慢,但能耗增加,對設備要求高,且粒徑越小也意味比表面積越大,體系不穩(wěn)定,粒子間容易聚集。常規(guī)懸浮種衣劑的粒徑在1~5
μm,并要求粒徑范圍盡可能窄。達到此目的的主要途徑是除合適的配方以外需要控制加工設備及加工工藝條件:①
加工設備:選用剪切分散機和框式攪拌高效組合攪拌,效果比較好,臥式盤式向臥式棒銷式發(fā)展,新增冷卻手段,向高效化,智能化發(fā)展,研磨后的固體粒子明顯降低;②
研磨介質:目前應用較多的是氧化鋯珠,其體積小,耐磨性強,適用于研磨要求較細的物料。此外研磨介質的大小對物料的細度影響也較大,一般選用0.6~2
mm的氧化鋯珠,或將大小不同的鋯珠混合,可得到粒徑小于5 μm的物料;③
裝填系數:研磨介質的最大填充體積一般不超過砂磨機筒體體積的75%。研磨介質用量要適當,過高會導致出料率降低,生產效率低。過低不利于物料在砂磨機里研磨,導致粒徑較大。一般研磨介質用量為物料的1.5~2倍;④
研磨時間:可通過改變研磨介質的尺寸進行多次研磨,先用較大研磨介質進行粗略研磨,再用尺寸較小研磨介質重復研磨,最終也可得到穩(wěn)定性較好的樣品;⑤
研磨溫度:研磨過程中要注意控制物料溫度,溫度過高得到的物料一般穩(wěn)定性較差,粒徑不均勻,研磨過程中一般通入冷凝水保證溫度穩(wěn)定在低溫。此外物料硬度、加料方式及順序等也會不同程度影響砂磨效果和效率,加工過程中也需要注意關注。
2.3 根系健康—活性組分影響
經過種子處理劑包衣的種子,在播種后,包裹的膜物質在土壤中吸水膨脹,此時“無活性”的“活性物質庫”轉變?yōu)橛谢钚缘摹盎钚晕镔|庫”,其活性成分通過膜孔道或者膜本身極緩慢地移動或擴散而逐步與種子及鄰近土壤接觸,防治種傳和土傳病害及蟲害?;钚越M分是一把雙刃劍,對未萌發(fā)的種子風險比較大,影響根系健康,對作物幼苗生長指標(株高、根長、莖粗和鮮重等)和生理生化指標(根活、葉綠素和酶等)有一定的影響;對萌發(fā)后的種子相對安全,“活性物質庫”中內吸性殺蟲殺菌劑等在助劑的幫助下,逐步被種子及植株吸收傳導至地上植株部分,從而有效防控作物苗期病蟲害。
種子處理劑的藥害產生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有效成分:隨意添加其他成分、原藥中部分雜質或者有效成分超量使用等都會帶來藥害風險。比如三唑類殺菌劑的超量使用經常會產生藥害。(2)劑型:有機溶劑對種子有嚴重藥害,乳油等噴霧使用的制劑不當使用于種子處理存在巨大風險,助劑中含有少量有機溶劑也可能產生藥害。(3)播種技術如播種時間和播種深度不當也可能產生藥害:如提前播種遭遇低溫,或者播種較深,種子也容易延遲出苗或導致缺苗。
2.4 根系健康—助劑組分的影響
助劑是種衣劑中重要成分,助劑中雜質如重金屬離子、有機溶劑等可能會影響包衣種子的安全性,不當成膜劑可能在種子萌發(fā)中形成較大種皮壓力延遲種子萌發(fā)。特別需要關注助劑中影響種子萌發(fā)的不利因素的疊加效應,不同表面活性劑復配需要通過大量系統(tǒng)的安全性試驗。種子處理劑配方中嚴禁使用含有機溶劑的助劑,大豆種子處理劑對短鏈醇類物質較為敏感,嚴禁使用短鏈醇類物質作為抗凍劑。逆境下包衣種子安全性試驗非常必要。
2.5 根系健康—生長調節(jié)劑的影響
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是一類用于調節(jié)植物生長的物質,包括從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相似作用的化合物。作為抗逆性種子處理劑,有以下作用:(1)可抑制頂端優(yōu)勢:能有效控制頂部細胞的正常生長;使植株矮化、穗位下降;促進生殖生長,可增產達8%~12%。(2)提高抗逆性:降低作物的穗位高;促進莖稈增粗;增加基部節(jié)間粗度;跟粗壯,葉增厚;玉米植株抗倒伏能力明顯增強。(3)提高光合作用:提高植株葉面積,縮短功能葉節(jié)間;使植株緊湊,提高光合效率;加速光合產物的積累;增強作物自身防御力。(4)促進植物根系生長:增加作物氣生根數和層數;增強幼苗根系吸水能力;包拯植株營養(yǎng)供給;作物莖稈變壯增粗;提高對抗各種環(huán)境脅迫能力。
3 種子處理劑常見問題
3.1 現(xiàn)存問題
國內種子處理劑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①
農藥登記問題,新農藥管理條例規(guī)定混合制劑農藥中的有效成分最多3個,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種子處理劑向多功能發(fā)展;②
種子處理劑之間的可混性,需要關注和研究;③ 包衣機械沒有標準,部分作物仍然以農民、經銷商包衣為主,沒有實現(xiàn)種子包衣規(guī)?;a;④
適用的有效成分相對較少,產品雷同現(xiàn)象較為普遍;⑤ 安全性問題,特別是在逆境下對種苗的安全性問題,需要深入研究;⑥
種子處理劑的質量評價體系和標準,有關應用性能、種子健康標準方面的評價體系,有待完善;⑦
市場銷售的農藥質量存在問題,市售種子處理劑良莠不齊,產品質量亟待提高;⑧
應用推廣方面,農民對種子包衣技術認識還需要提升,種衣劑應用滯后于作物生產,政府尚需加大投入力度。
3.2 發(fā)展瓶頸
經過近10年的發(fā)展,國內種衣劑得到了較快發(fā)展。但是,國內種衣劑要再上一個臺階,縮小和跨國農化企業(yè)在該領域的差距,面臨如下發(fā)展的瓶頸:(1)產品安全性較差:種業(yè)的技術支持,配方安全化,規(guī)范市場,適時播種,包衣技術,標準用藥。(2)系統(tǒng)精細不夠:配方精細化,工藝精細化,標準精細化,應用精細化等。(3)創(chuàng)新性不足:原藥的創(chuàng)新,助劑的創(chuàng)新,劑型的創(chuàng)新,制劑的創(chuàng)新等。
3.3 安全性問題
隨著種子處理劑的使用面積擴大與種子處理技術的發(fā)展,安全性評價的改進,逐漸認識到種子處理劑的生產應用中對作物安全的風險和重要性,殺菌劑的更新?lián)Q代、激素類殺菌劑應用、人工合成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微量元素等均造成藥害、肥害發(fā)生頻繁。
種子處理劑存在安全性問題的原因包括:① 在作物生存能力最薄弱(萌發(fā)、芽期、苗期)時期用藥;②
單位面積承載有效成分的量最高:承載面積遠小于噴施;③
有效成分分布不均幾率大:大多數種衣劑不經稀釋或低倍數稀釋進行種子包衣,施藥不均的幾率最大等。這些因素在種子質量參差不齊、氣候異常多變、應用技術支持不到位等情況下很有可能發(fā)生安全性風險和問題。
4 種子處理劑的應用發(fā)展方向
鑒于種子處理劑的自身特點和應用階段,未來發(fā)展方向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新的制劑技術:緩控釋劑型的研究開發(fā),種子處理劑新型專用助劑研究,納米新復合材料的應用,開發(fā)抗逆(抗旱、抗寒、抗酸、抗鹽堿、抗低溫)等產品,環(huán)保、高效制劑技術研究。(2)研究開發(fā)新活性組分:不同作用機制的化學農藥開發(fā)為種子處理劑,生物農藥用于種子處理劑的開發(fā),生長調節(jié)劑的選擇,抗病誘導劑的選擇,營養(yǎng)物質的選擇。(3)種子處理技術功能化研究:防治植物病蟲害,促進植物健康,具有增產保護作用,關注轉基因技術發(fā)展。(4)技術開發(fā)方向:開發(fā)新的化合物/生物,增加安全劑、作物免疫力、增強根系/節(jié)間壓力,開發(fā)新的包衣技術,增加激素、營養(yǎng)成分等。(5)防除病蟲害方向:開發(fā)能夠防治病、蟲、鳥、鼠等,抗除草劑,抗倒伏,提高種衣劑持效期,調節(jié)父母本開花時間的新型種衣劑產品。(6)種植作物方向:使用范圍依然集中在小麥、玉米、棉花、水稻、大豆、花生、馬鈴薯以及蔬菜等特色作物上。
綜上,種子處理劑作為一種從萌芽期著手的有效保護作物生長的手段,正受當今行業(yè)內眾人力推,發(fā)展迅速。盡管如此,前述的發(fā)展問題必須引起注意,彌補不足,向安全高效方向引導種子處理技術,保證種子處理劑品種和應用的健康發(fā)展。
更多農資信息,請關注
中國農資網。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摘自互聯(lián)網,如有侵犯,請聯(lián)系我們立刻刪除。另,本文的真實性和及時性本站不做任何承諾,僅供讀者參考